鮮為人知的泰國華僑抗日愛國事
真相歷史│鮮為人知的泰國華僑抗日愛國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民族英雄林則徐的這兩句詩正是我在瞭解了泰華青年抗戰史之後的深切感受。無論是紂王無道,還是奸佞禍國,或是外族入侵國難當頭,懷著民族大義的人,都是這般挺身而出,敢為道義犧牲。
文、攝影 ◎ 邢天行
在一次與泰國友人聊天時,偶然聽說泰國竟然有個「泰華英烈館」,是泰國華僑為紀念泰華熱血青年參加抗日民族戰爭而成立。是什麼事蹟、精神和力量促使這樣的 紀念館在異國土地生根,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後我瞭解到東南亞華僑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巨大,無論是辛亥革命,還是抗日戰爭的勝利,愛國華僑功不可沒。據 泰國華人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有兩千多名泰國青年自願投身抗戰行列,但勝利後回歸僑居地者僅存三百餘人。
當年回國抗戰的青年僑生鮮為人知的點滴歷史,炎黃優秀子孫,其精神風範浸透著中華傳統的忠勇大義,天地可表。
出師未捷 英才隕落
馬克武是廣東潮州人,父親是泰國商界名前輩,業務頗多,盛極一時。馬克武遵父命在家鄉結婚後不久,便棄學從商,過洋到泰國掌理屬於自己的隆興木業。1937年七七事變掀起了抗日的聖戰,馬克武憂慮到國族存亡,遂毅然拋棄優越舒適的生活和事業,回國參軍。
脫下西裝革履,穿上草鞋,在陸軍軍官學校經過白虱纏身、臭汗遍體、爛衫破帽的艱苦訓練,畢業後奉派遠征軍長官部效命。他在給同學的畢業留念冊上寫 道:「不望平凡的生,但求壯烈的死。」後幾經輾轉,由國際問題研究所派往印度受訓一年多,接受東南亞總部統帥命令,派為民國先鋒隊副小隊長。1944年, 與郭日仁等四人受命乘飛機在泰國攀牙府地區降落荒山僻林,被日奸發現後遭到敵人包圍伏擊,馬克武英勇抵抗,不幸犧牲。
馬克武高大英俊,聰明機警,性情剛強,慷慨義氣。視錢財為身外之物毫不吝惜。即使自己在軍中受挫窮困之時,一支香煙也要斷成兩半與友人分享。他深愛妻兒, 又事母至孝。骨子裡浸透著岳飛那樣盡忠報國報母的忠孝精神,常念著:「致力事業,成功以報親。」奉命遠征泰國,臨行之前,剛強而不輕易落淚的他,突然熱淚 橫流哽咽無言。大家為之愕然,不約而同擔心起來,結果不幸的消息不久後就傳來,戰友們悲痛不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與馬克武同日遇難的郭日仁烈士,也是一位才幹卓越的青年。他與馬克武性情相投成為莫逆之交。他不是泰國僑生,而他的生命和鮮血卻永遠留在異幫土地上。
郭日仁,出生於廣東梅縣,父是馬來西亞商業鉅子,母親是一位精通英、德、馬來語文的大家閨秀。郭日仁少年時在香港求學,後留學英國劍僑大學醫科。未婚妻也 在劍橋讀書。雖然他一直在國外生活,不會國語,粵語也很生疏,然而,國難當頭,他深感中華子孫如不盡忠報國,則無顏面寄跡異邦,遂應民國政府駐英大使顧維 鈞之召,服役盟軍。在中國東南亞總部配合英統帥部運作;後由政府轉送印度接受盟軍特種訓練。1944年,受命為四人組先鋒隊小隊長,乘飛機降落泰國執行任 務。不幸與馬克武同時同地遇難。
他的戰友回憶說,郭日仁少年英俊,儀容岸然。言談舉止文雅大方,禮貌十足,處處表現出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紳士風度。他豪爽痛快,沒有一絲虛偽,平時像天真 的孩子般載歌載舞,什麼歌都會唱,舞也跳得好。風流而倜儻,俏皮而詼諧。他自己說最怕的是吃苦,「休息時盡量取樂,工作時埋頭苦幹。」他幹才卓越而又忠 勇,當接受命令之後,他立刻告假兩周,回到英國,處理財產並立下遺囑,抱著荊軻入秦視死如歸的精神履行使命。
馬克武、郭日仁的參軍作戰經歷是華僑青年抗戰的縮影。因為他們的出身、文化、語言等背景,他們多被選為配合盟軍在海外作戰。盟軍曾經幾次派這些受過特種訓練的精英深入日占區,不幸的是多人犧牲或者被捕。
退居泰國 安泰興家
抗戰勝利後,華僑青年退役,很多人回到僑居地開闢新的事業。作為黃埔子弟,在泰國空降和海濱登陸唯一安全逃脫的只有一人——吳瑜。他退役後回泰國定居,現年90高齡,家庭美滿,子女都很成器。
吳瑜是黃埔子弟在泰國空降和海濱登陸唯一倖存者。圖為吳瑜志士瓷像年輕照,戴花意味著還健在。
吳瑜原籍廣東文昌,出生於泰國,幼年在泰國讀書,後奉父命返回家鄉,在海南瓊海中學進修中文。七七事變後,吳瑜像眾多愛國青年一樣,棄學從戎,考入黃埔軍校,後被調派印度盟軍特訓班接受特種訓練。
盟軍為準備東亞反攻戰略的配合,於1943年首次以空降方式,特派全為泰國僑生而深受多種訓練的青年軍官吳瑜、雲剛、文漢武、何成彤、林劍鴻五位組成一組情報人員空降泰國。因地面無人接應等原因,剛一降落,就被日偽軍發現,林何兩人當場犧牲,雲剛和文漢武被捕入獄。
吳瑜在槍戰後機智脫險,後來終於與「中國戰線自由泰」聯繫上,從事配合盟軍的地下工作。抗戰勝利後吳瑜退役回泰,與同仁辦日報和公學,從事新聞和文教工作,又創辦幼稚園培育幼苗,成績斐然。
回泰國定居的抗戰志士,大多數都像吳瑜一樣事業有成,在泰國的各個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廣東豐順人丁家駿(1909~1997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 1937年棄商從軍,考入成都中央軍校,在重慶中美合作所受訓,任翻譯聯絡官。抗戰勝利後復員,在廣州仍服務於亞細亞石油公司,任董事長、商會委員。 1952年,丁家駿赴泰國定居,創辦泰油貿易有限公司,最後成為泰國石油鉅子。目前其子孫承繼他的事業。
遺留大陸 劫難重重
中共在大陸建所謂「新中國」後,留在中國大陸的泰國僑生,遭遇了比抗戰更加不幸的劫難。
泰橋林齊然(左)的親屬林齊禮,當年回國參戰抗日之後留在中國經商。中共掌權後,卻被說成是反革命,死於監獄。右為主持英烈館庶務的黃埔校友會陳總幹事。
泰國一位律師告訴我,很多人都餓死了,只有少數人從香港回到泰國。還有比餓死更可怕的慘劇。泰橋林齊然說,他的親屬林齊禮,當年也是愛國青年,看到日本人 侵略中國,拋下優越的生活,冒著必死的決心離開父母回國參戰。抗戰勝利後,他留在中國繼續經商,他家族的商號是坤盛號。沒想到中共掌權後,搞肅清反革命運 動,因為林齊禮當年參加國軍抗戰,因此就被說成是反革命,抓了起來。在監獄裡被害死了,然後通知家屬,他死了。林齊禮的名字並沒有在英烈館中,這樣悲劇的 無名英雄還有多少,已經無從知曉。
僑居泰國的機工蔡漢良當年回國抗戰,和其他機工一樣在滇緬公路上運輸軍需品。滇緬公路是當時中國抗戰的生命補給線。滇緬公路被日軍炸斷後,他和一些機工被 盟軍總部昆明分部選調去進行特種訓練,曾被盟軍派往泰國偵察日軍基地,九死一生。文革期間卻被以「國際特務」罪名關了四年,身體、精神都遭受極大打擊。他 幸運地活下來了。而更多留在中國的人,其悲慘經歷至今都沒有完全披露。從下面的見聞記述可見一斑。
「南僑機工」蔡聯壁、潘南,深夜遭酷打審訊,學習班「積極分子」斥問蔡聯壁:「你為什麼回國?」蔡聯壁回答:「為了愛國,為了抗日。」「積極分子」暴嘯 道:「不要臉,你一個資產階級的子弟,也懂得什麼是愛國……」非人的迫害,致使「南僑機工」潘南不幸慘死在學習班。(節選自蔡若水的回憶文章)
無知和愚蠢的打手,是中共歪曲歷史和邪惡說教造成的。愛國的青年英雄們,沒有死於日寇之手,卻被害於自己熱愛的國土,這真是中華民族的大不幸。
勿忘歷史 承傳精神
泰國華僑歷史上一直跟中國故土自由來往,他國只是他們尋求發展的異邦,而故土是他們的最終歸宿。
就像吳瑜那樣,當年泰國甚至東南亞華人子弟的共同修學之路:如果出生異國,少年時代一定要回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和語言。中國的鄉梓地永遠是自己的根,老華僑 把事業交給兒子後,自己也要回到家鄉,安度晚年埋骨梓園。但是,自從中共執掌大陸以後,一切私有權被共產剝奪,華僑再不能在中國桑梓地擁有自己的財產和權 利,華僑與祖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和聯繫被徹底割斷。
上世紀50年代,由於中共狂言只要它一號召,華人就會響應。致使東南亞各國懼怕中共的策動顛覆而發生大排華。泰國政府曾下令長期關閉華語國語學校,華語由 尊貴地位降到不敢見天日,在泰國的華僑只能加入泰國籍。雖然也有人努力讓後輩去台灣學習中文,但是杯水車薪,在大環境下,國語在泰國急劇萎縮。幾十年後的 今天,土生土長的華人子孫輩很多都已經不會說國語,有些人會說一點,但是識字困難。
回泰國的華僑,建立會館、校友會、聯誼會等組織,目的是把華人聯繫在一起,繼承傳統不忘民族,其拳拳愛國愛族之心始終如一,殊為不易。泰華英烈館的建立一直是健在的黃埔同學的最大心願。
英烈館建成後,為了永懷先輩愛國精神,成為後世子孫的楷模,每年泰華僑都會在這裡舉辦烈士志士年祭,台灣駐泰國經濟文化代表處人員每年都參加。今年的年祭 在8月15日(這是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的日子)舉行,同時慶祝抗戰勝利65週年。於右任有詩云「不信青春喚不回,莫叫青史盡成灰」,正是矢建泰華英烈館的註 腳。
主持英烈館日常工作的黃埔校友會陳總幹事說,50年代以後,泰國華僑都承認中華民國政府,都是反對中共的。北京與曼谷建交以後,與大陸做生意的華僑多了, 情況就發生了改變。中共使館一直在進行統戰,今年正逢抗戰勝利65週年,中共第一次在泰國舉辦紀念活動。他們沒有到英烈館祭拜抗日英烈。只是在香格里拉大 酒店舉行活動,宴請商會和會館僑領,被邀請的幾位參戰老人表示走不動了沒去參加。會後泰國的中文報紙登載了中共紀念抗戰65週年的新聞。
提及抗戰,中華會館僑領賴世傑說:「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個普通人。蔣總統是領導抗日聖戰的領袖,沒有蔣總統就沒有抗日的勝利,也沒有台灣今天的繁榮。他 一生廉潔,實踐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華子孫不應該忘記他。更不應該抹殺他領導國軍抗戰的歷史功績。」他很遺憾中國大陸的很多人,至今不能瞭解歷史真實。
陳總幹事說,他是土生土長的泰國華人後裔,他的國語是跟畢業於黃埔軍校的抗戰志士學習的。他協助黃埔校友會做英烈館的日常事務,目的是想承傳前輩的願望,光大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黃埔精神。中共使館曾經希望多多聯繫,他們的回覆是:「國家還沒統一,等國家統一後再談。」
泰國華人期盼著中國的真正強大,拋開黨派之歧見和狹隘,還歷史真貌,讓全中國人都來禮敬華僑英烈們的愛國犧牲精神。但願——江山復明祭英靈,記取丹心照後人。◇
http://epochweekly.com/b5/203/8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