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印尼華語文教育的相較每年馬來西亞囘台升學的學生不足其十分之一的原因
作者:張仲琪 更新時間: 2012-06-17
針對印尼華語文教育的相較每年馬來西亞囘台升學的學生不足其十分之一的原因分析說明如次:兼復印尼留台校友聯誼總會沈清平秘書長2102年6月2日電郵文:
以下僅是個人看法,若有偏頗謬誤尚祈各位先進斧正指教,本文僅對事不對人就客觀事實分析及若有所得罪某些人還請海量包容!
※茲就提出對印尼華語文教育建議,弟個人背景前提說明:
一、據愚弟曾多年對台灣各相關單位及大學訪查宣導說明會資料及
曾與台灣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林主委、僑委會相關部門主管科長、海外聯招會、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等部分相關人接觸
及人員交換意見瞭解印尼華教部分問題。
二、愚弟近四年來參與服務「中印尼文化經濟協會」活動及提供免費網站服務,對印尼投資、文化及經濟環境的了解。
三、近年來參與台灣「中華民國印尼歸僑協會」活動及網站免費服務。
四、對「印尼台灣工商聯誼總會」及「台灣印尼學生聯誼會」參與活動及網站免費服務。
五、愚弟曾於1981~1987年間利用工餘時間在印尼泗水參與高速公路興建期間,曾在僑社私下多次擔任華語文教師。
※基於以上種種機緣,故愚弟斗敢對印尼華語文教育的相較每年馬來西亞囘台升學的學生不足其十分之一,及許多印尼華語文教育
未來發展提出建言 (另會提送附檔案草案說明),主要差異分析原因如次:(有些原因簡述,各位比我更清楚)
一、印尼華校關閉超過三十年,1998年暴動後才逐步開放。
二、印尼華人比例過低,從事政治及政黨人數力量,在印尼無足輕重,無法藉選舉影響印尼政府華教政策。
三、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與商機崛起,學習華語文成為熱潮,印尼政府只是趕上趨勢。
四、印尼幅員太大,華人散居各大城市,聯繫及交通成本過高。
五、印尼華人華語文斷層過於嚴重,絕大部分華人,平時習慣使用印尼文溝通及書寫。
六、印尼華人年輕族群,就連來台校友及在校學生,對外同儕間交流時僅習慣使用印尼名字,信心不足,
例如在Facebook上使用就可看出與馬來西亞華人使用名字與常用中文之差異與端倪。
(在FB上我要找認識的印尼朋友及在校同學,因不知他們的印尼名字,
都很困難,但我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團很容易就結交認識超過150人以上)
七、印尼華人雖然超過有一千萬人之普,但華人教育推展上卻異常特殊與艱辛,
否則也不用留台校友的全力支持了。
八、印尼華人因歷史因素,五六十年代,因支持中國及台灣的歷史情結,導致向左向右傾的分裂,
至今僑社亦有因政治因素,而有老死不相往來的華人社團。
九、目前馬英九政府與中國大陸當局,已達成推動「外交休兵」、「僑務休兵」,相信
未來也會走到「僑教休兵」(簡繁體都可使用,中台僑務單位互相照顧提攜合作)的默契。
(愚弟業向僑委會任弘副委員長提出過)
按我所知,全球資訊軟件使用萬用內碼的Uni-Code已先超越語言障礙,不管什麼語言及文字版本,幾乎都支援。
十、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中國人的共同民族劣根性:大部分的人只在乎家族利益、不管宗族及種族或人類共同之利益;
像盤散沙不團結、缺乏公眾利益的公德心等,內行鬥內行,外行鬥外行,結黨營私不營公,國共內戰如此,許多海外華社僑團如此。
※例如分親中親台親美幫、福建幫分漳洲泉州、福州福清幫、客家族群又分海陸豐、潮州幫、廣府幫又分廣惠肇、金門幫又分大金門小金門等不計繁舉。
※更有分地域性的雅加達、棉蘭的福建幫等(中國大陸及台灣的歸僑協會內部亦復如此)。
※更好玩的事,連我們印尼雅加達留台校友會及香港留台校友會也各有分兩個聯誼會。
十一、中國人有許多擁護個人主義或山頭主義色彩特濃(有如民國初年的軍閥割據,自立為王,各護其主),許多人有點學問、有點事業成就就想到名利,
勾心鬥角,爭權奪名,結黨營私,搞小圈圈,派中有派, 等到要出錢出力時,真正需要貢獻僑社僑教僑校募款贊助或策謀商議計畫時,卻推諉理由一大堆,
君不見 各地華人世界到處不是名譽總會長、理事長、會長、董事長、部長、財務長、執行長、秘書長、正副主委、理事監事等各式各樣頭銜。
※今年2~3月有幸造訪汶萊及東馬,據知汶萊僅有40餘萬人口,華人約有3~4 萬,但有位先生登記成立一個全國性文藝性社團組織,成員以個位數計,
確可當個終身總會長,走遍大中國華人區的各國遊走,可風光一輩子,但也被當地華人嘲諷的對象。
※更誇張的是有人的名片印的抬頭及簡介自己時,竟有數十數百個之多。
十二、印尼僑界缺乏如同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及「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等為僑教整合資源與發聲的服務組織。
以上數則原因,只是愚弟個人之陋見,致使目前印尼華教市場,裹足無法大步向前之主因分析。
雖大環境如此艱困但愚弟仍樂觀以為並預言:如果印尼的政治與經濟大環境,維持穩定發展下,未來廿到卅年內印尼將成為下一個馬來西亞的最大地區與國家的華文教育市場。
(除了台港澳及中國大陸的大中華經濟圈之外)
僅以數端略作說明背景要義,否則大家見樹不見林,一會見山是山,一會見山又不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