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錄
華僑華人風雲錄
顯示第61-70筆 共168筆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到第頁 共17頁

2011-08-09錢學森語錄風雲錄工作小組

直覺是一種人們沒有意識到的對信息的加工活動,是在潛意識中醞釀問題然後與顯意識突然溝通,於是一下子得到了問題的答案。

2011-08-09詹天佑語錄風雲錄工作小組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

2011-08-09詹天佑 中國鐵路第一人風雲錄工作小組

詹天佑(公元一八六一年~一九一九年),字眷誠,廣東南海人,是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鐵路工程師。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八月,十二歲的詹天佑,參加了招考幼童出洋留學的考試,並被錄取。他和另外二十九名幼童,懷著學習西方技術的憧憬,踏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路程。這三十人,就成了近代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詹天佑先在美國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紐哈芬市(New Haven)就讀小學與中學,隨後又以優秀成績,考進了紐哈芬希爾豪斯高等學校,在學習中,成績極為優異。在高中的最後一年,他的全部學業操行成績,達四百七十六分,為全班第一,全校第二,成為中國留美幼童中的佼佼者。

 

在大學(耶魯)他讀的是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一科。同樣也是各門成績優秀,數學連續三年獲得優秀獎章。

 

一八八一年,詹天佑在畢業考試中得到了第一名,畢業論文題目為《碼頭起重機研究》,很有學術價值,獲學士學位,並於同年回國。

 

當時掌權的洋務派,竟把對鐵路工程學有專長的詹天佑,送到福州船政局所辦的水師學堂學駕駛,一八八二年又被派到楊武號兵艦上當駕駛官。

 

中法戰爭的馬尾海戰中,詹天佑臨危不懼,與敵奮戰五個多小時,表現了無比英勇和頑強。上海英商所辦的《字林西報》曾為文讚嘆:

 

「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學生五人中,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動人。他臨大敵而毫無畏懼,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其餘勇,在水中救起多人。……

 

詹天佑懷有為國爭光、振興中華的宏願,一八八八年進入鐵路公司後,參加過關內外(今京沈)、京津、萍醴(萍鄉至醴陵)、新易(高碑店至易縣)諸線鐵路的修建。

 

特別是一八九三年,關內鐵路濼縣至山海關修築時期,詹天佑解決了英國工程師束手無策的「濼河大橋墩」基礎工程難題,使得濼河大橋順利建成,作出了貢獻,足見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鐵路工程師。

 

張家口為北京通往內蒙古的要衝,也是南北旅商來往之孔道,向來為兵家所爭,因此京張鐵道有著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價值。

 

當清廷要修建京張鐵道消息傳出後,在華勢力最大的英國和視長城以北為其勢力範圍的沙俄,互不相讓,雙方爭持不下,最後達成協議:朝庭不借外債,不用洋匠,英俄雙方都不可「伸手」。於是,清政府決定自建京張鐵路,外國人譏諷為「膽大妄為」、「不自量力」。

 

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條自建的重要幹線。一九五年五月,詹天佑被派任京張鐵路令辦(後稱總辦)兼總工程師,他白天揹著標杆和經緯儀,晚上繼續在燈下繪製圖紙,足跡踏遍青龍橋下、居庸關口、八達嶺上,終於選定了一條比原定的隧道工程縮短了二千多米的理想線路。

 

但那時國內尚缺少開山機、抽水機等設備,他們幾乎全靠人工挖鑿。

 

詹天佑與民工吃住在一起,危難隧洞需排水,他帶頭挑著水桶進入隧洞排水。他說:「不論成功或失敗,絕不只是我們自己的成功或失敗,而是我們的國家!」

 

京張線的穿山隧道共有四處,其中的八達嶺隧道長達 一千一百四十五米 ,岩壁風化,險象環生。詹天佑精密測定,從兩端同時向中心「對鑿」,還在中間開一豎井,分向隧道兩端鑿進,增加工作面,加快了工程的進展。

 

從青龍橋起,依著山腰,他創造性地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減少了隧道的長度,降低了坡度,保證了列車安全爬坡,使列車順利地爬上八達嶺的峰巔。

 

同時為了統一設計標準,在京張鐵路上一律採用一四三五的國際標準軌距,為日後的全國「車同軌」打下了基礎。

 

一九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經過四年的修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比原先預計的時間提前了兩年,還為國家節約了 二十八萬兩 白銀,如此建造出來的鐵路,當然是震驚中外,歐美同行嘖嘖稱讚。

 

十月二日,在京張鐵路南口車站舉行了通車典禮,總共有一萬多名中外來賓參加。在會上大家紛紛祝賀詹天佑,而詹天佑則謙虛地說:「這是京張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路完工之後,詹天佑應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的聘請,於一九一年任該公司總理,又於一九一四年五月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但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這時,詹天佑正積極地投身於新的幹線建設,為了珍惜這兩個多月的往返時間,斷然放棄了這一榮譽。

 

後人為了紀念詹天佑的功績,在青龍橋車站前,建豎了他的站立銅像,後世永遠記得他是「中國鐵路第一人」。

2011-08-09鮮為人知的泰國華僑抗日愛國事僑聯

真相歷史│鮮為人知的泰國華僑抗日愛國事

?"
1944年10月,中華民國政府發起「一寸山河一寸血」,號召十萬青年抗日,許多泰橋響應回國從軍。(攝影/林伯東)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民族英雄林則徐的這兩句詩正是我在瞭解了泰華青年抗戰史之後的深切感受。無論是紂王無道,還是奸佞禍國,或是外族入侵國難當頭,懷著民族大義的人,都是這般挺身而出,敢為道義犧牲。

文、攝影 ◎ 邢天行

在一次與泰國友人聊天時,偶然聽說泰國竟然有個「泰華英烈館」,是泰國華僑為紀念泰華熱血青年參加抗日民族戰爭而成立。是什麼事蹟、精神和力量促使這樣的 紀念館在異國土地生根,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後我瞭解到東南亞華僑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巨大,無論是辛亥革命,還是抗日戰爭的勝利,愛國華僑功不可沒。據 泰國華人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有兩千多名泰國青年自願投身抗戰行列,但勝利後回歸僑居地者僅存三百餘人。

當年回國抗戰的青年僑生鮮為人知的點滴歷史,炎黃優秀子孫,其精神風範浸透著中華傳統的忠勇大義,天地可表。

出師未捷 英才隕落

馬克武是廣東潮州人,父親是泰國商界名前輩,業務頗多,盛極一時。馬克武遵父命在家鄉結婚後不久,便棄學從商,過洋到泰國掌理屬於自己的隆興木業。1937年七七事變掀起了抗日的聖戰,馬克武憂慮到國族存亡,遂毅然拋棄優越舒適的生活和事業,回國參軍。


泰橋馬克武烈士遺像。

脫下西裝革履,穿上草鞋,在陸軍軍官學校經過白虱纏身、臭汗遍體、爛衫破帽的艱苦訓練,畢業後奉派遠征軍長官部效命。他在給同學的畢業留念冊上寫 道:「不望平凡的生,但求壯烈的死。」後幾經輾轉,由國際問題研究所派往印度受訓一年多,接受東南亞總部統帥命令,派為民國先鋒隊副小隊長。1944年, 與郭日仁等四人受命乘飛機在泰國攀牙府地區降落荒山僻林,被日奸發現後遭到敵人包圍伏擊,馬克武英勇抵抗,不幸犧牲。

馬克武高大英俊,聰明機警,性情剛強,慷慨義氣。視錢財為身外之物毫不吝惜。即使自己在軍中受挫窮困之時,一支香煙也要斷成兩半與友人分享。他深愛妻兒, 又事母至孝。骨子裡浸透著岳飛那樣盡忠報國報母的忠孝精神,常念著:「致力事業,成功以報親。」奉命遠征泰國,臨行之前,剛強而不輕易落淚的他,突然熱淚 橫流哽咽無言。大家為之愕然,不約而同擔心起來,結果不幸的消息不久後就傳來,戰友們悲痛不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與馬克武同日遇難的郭日仁烈士,也是一位才幹卓越的青年。他與馬克武性情相投成為莫逆之交。他不是泰國僑生,而他的生命和鮮血卻永遠留在異幫土地上。


泰橋郭日仁烈士遺像。

郭日仁,出生於廣東梅縣,父是馬來西亞商業鉅子,母親是一位精通英、德、馬來語文的大家閨秀。郭日仁少年時在香港求學,後留學英國劍僑大學醫科。未婚妻也 在劍橋讀書。雖然他一直在國外生活,不會國語,粵語也很生疏,然而,國難當頭,他深感中華子孫如不盡忠報國,則無顏面寄跡異邦,遂應民國政府駐英大使顧維 鈞之召,服役盟軍。在中國東南亞總部配合英統帥部運作;後由政府轉送印度接受盟軍特種訓練。1944年,受命為四人組先鋒隊小隊長,乘飛機降落泰國執行任 務。不幸與馬克武同時同地遇難。

他的戰友回憶說,郭日仁少年英俊,儀容岸然。言談舉止文雅大方,禮貌十足,處處表現出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紳士風度。他豪爽痛快,沒有一絲虛偽,平時像天真 的孩子般載歌載舞,什麼歌都會唱,舞也跳得好。風流而倜儻,俏皮而詼諧。他自己說最怕的是吃苦,「休息時盡量取樂,工作時埋頭苦幹。」他幹才卓越而又忠 勇,當接受命令之後,他立刻告假兩周,回到英國,處理財產並立下遺囑,抱著荊軻入秦視死如歸的精神履行使命。

馬克武、郭日仁的參軍作戰經歷是華僑青年抗戰的縮影。因為他們的出身、文化、語言等背景,他們多被選為配合盟軍在海外作戰。盟軍曾經幾次派這些受過特種訓練的精英深入日占區,不幸的是多人犧牲或者被捕。

退居泰國 安泰興家

抗戰勝利後,華僑青年退役,很多人回到僑居地開闢新的事業。作為黃埔子弟,在泰國空降和海濱登陸唯一安全逃脫的只有一人——吳瑜。他退役後回泰國定居,現年90高齡,家庭美滿,子女都很成器。


吳瑜是黃埔子弟在泰國空降和海濱登陸唯一倖存者。圖為吳瑜志士瓷像年輕照,戴花意味著還健在。

吳瑜原籍廣東文昌,出生於泰國,幼年在泰國讀書,後奉父命返回家鄉,在海南瓊海中學進修中文。七七事變後,吳瑜像眾多愛國青年一樣,棄學從戎,考入黃埔軍校,後被調派印度盟軍特訓班接受特種訓練。

盟軍為準備東亞反攻戰略的配合,於1943年首次以空降方式,特派全為泰國僑生而深受多種訓練的青年軍官吳瑜、雲剛、文漢武、何成彤、林劍鴻五位組成一組情報人員空降泰國。因地面無人接應等原因,剛一降落,就被日偽軍發現,林何兩人當場犧牲,雲剛和文漢武被捕入獄。

吳瑜在槍戰後機智脫險,後來終於與「中國戰線自由泰」聯繫上,從事配合盟軍的地下工作。抗戰勝利後吳瑜退役回泰,與同仁辦日報和公學,從事新聞和文教工作,又創辦幼稚園培育幼苗,成績斐然。

回泰國定居的抗戰志士,大多數都像吳瑜一樣事業有成,在泰國的各個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廣東豐順人丁家駿(1909~1997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 1937年棄商從軍,考入成都中央軍校,在重慶中美合作所受訓,任翻譯聯絡官。抗戰勝利後復員,在廣州仍服務於亞細亞石油公司,任董事長、商會委員。 1952年,丁家駿赴泰國定居,創辦泰油貿易有限公司,最後成為泰國石油鉅子。目前其子孫承繼他的事業。

遺留大陸 劫難重重

中共在大陸建所謂「新中國」後,留在中國大陸的泰國僑生,遭遇了比抗戰更加不幸的劫難。


泰橋林齊然(左)的親屬林齊禮,當年回國參戰抗日之後留在中國經商。中共掌權後,卻被說成是反革命,死於監獄。右為主持英烈館庶務的黃埔校友會陳總幹事。

泰國一位律師告訴我,很多人都餓死了,只有少數人從香港回到泰國。還有比餓死更可怕的慘劇。泰橋林齊然說,他的親屬林齊禮,當年也是愛國青年,看到日本人 侵略中國,拋下優越的生活,冒著必死的決心離開父母回國參戰。抗戰勝利後,他留在中國繼續經商,他家族的商號是坤盛號。沒想到中共掌權後,搞肅清反革命運 動,因為林齊禮當年參加國軍抗戰,因此就被說成是反革命,抓了起來。在監獄裡被害死了,然後通知家屬,他死了。林齊禮的名字並沒有在英烈館中,這樣悲劇的 無名英雄還有多少,已經無從知曉。

僑居泰國的機工蔡漢良當年回國抗戰,和其他機工一樣在滇緬公路上運輸軍需品。滇緬公路是當時中國抗戰的生命補給線。滇緬公路被日軍炸斷後,他和一些機工被 盟軍總部昆明分部選調去進行特種訓練,曾被盟軍派往泰國偵察日軍基地,九死一生。文革期間卻被以「國際特務」罪名關了四年,身體、精神都遭受極大打擊。他 幸運地活下來了。而更多留在中國的人,其悲慘經歷至今都沒有完全披露。從下面的見聞記述可見一斑。

「南僑機工」蔡聯壁、潘南,深夜遭酷打審訊,學習班「積極分子」斥問蔡聯壁:「你為什麼回國?」蔡聯壁回答:「為了愛國,為了抗日。」「積極分子」暴嘯 道:「不要臉,你一個資產階級的子弟,也懂得什麼是愛國……」非人的迫害,致使「南僑機工」潘南不幸慘死在學習班。(節選自蔡若水的回憶文章)

無知和愚蠢的打手,是中共歪曲歷史和邪惡說教造成的。愛國的青年英雄們,沒有死於日寇之手,卻被害於自己熱愛的國土,這真是中華民族的大不幸。

勿忘歷史 承傳精神

泰國華僑歷史上一直跟中國故土自由來往,他國只是他們尋求發展的異邦,而故土是他們的最終歸宿。

就像吳瑜那樣,當年泰國甚至東南亞華人子弟的共同修學之路:如果出生異國,少年時代一定要回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和語言。中國的鄉梓地永遠是自己的根,老華僑 把事業交給兒子後,自己也要回到家鄉,安度晚年埋骨梓園。但是,自從中共執掌大陸以後,一切私有權被共產剝奪,華僑再不能在中國桑梓地擁有自己的財產和權 利,華僑與祖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和聯繫被徹底割斷。

上世紀50年代,由於中共狂言只要它一號召,華人就會響應。致使東南亞各國懼怕中共的策動顛覆而發生大排華。泰國政府曾下令長期關閉華語國語學校,華語由 尊貴地位降到不敢見天日,在泰國的華僑只能加入泰國籍。雖然也有人努力讓後輩去台灣學習中文,但是杯水車薪,在大環境下,國語在泰國急劇萎縮。幾十年後的 今天,土生土長的華人子孫輩很多都已經不會說國語,有些人會說一點,但是識字困難。

回泰國的華僑,建立會館、校友會、聯誼會等組織,目的是把華人聯繫在一起,繼承傳統不忘民族,其拳拳愛國愛族之心始終如一,殊為不易。泰華英烈館的建立一直是健在的黃埔同學的最大心願。


每年泰華僑與台灣代表處駐泰代表在此年祭。

英烈館建成後,為了永懷先輩愛國精神,成為後世子孫的楷模,每年泰華僑都會在這裡舉辦烈士志士年祭,台灣駐泰國經濟文化代表處人員每年都參加。今年的年祭 在8月15日(這是日本天皇宣佈投降的日子)舉行,同時慶祝抗戰勝利65週年。於右任有詩云「不信青春喚不回,莫叫青史盡成灰」,正是矢建泰華英烈館的註 腳。


泰華英烈館三樓一角。

主持英烈館日常工作的黃埔校友會陳總幹事說,50年代以後,泰國華僑都承認中華民國政府,都是反對中共的。北京與曼谷建交以後,與大陸做生意的華僑多了, 情況就發生了改變。中共使館一直在進行統戰,今年正逢抗戰勝利65週年,中共第一次在泰國舉辦紀念活動。他們沒有到英烈館祭拜抗日英烈。只是在香格里拉大 酒店舉行活動,宴請商會和會館僑領,被邀請的幾位參戰老人表示走不動了沒去參加。會後泰國的中文報紙登載了中共紀念抗戰65週年的新聞。


中華會館僑領賴世傑。

提及抗戰,中華會館僑領賴世傑說:「我不是政治家,我只是個普通人。蔣總統是領導抗日聖戰的領袖,沒有蔣總統就沒有抗日的勝利,也沒有台灣今天的繁榮。他 一生廉潔,實踐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華子孫不應該忘記他。更不應該抹殺他領導國軍抗戰的歷史功績。」他很遺憾中國大陸的很多人,至今不能瞭解歷史真實。

陳總幹事說,他是土生土長的泰國華人後裔,他的國語是跟畢業於黃埔軍校的抗戰志士學習的。他協助黃埔校友會做英烈館的日常事務,目的是想承傳前輩的願望,光大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黃埔精神。中共使館曾經希望多多聯繫,他們的回覆是:「國家還沒統一,等國家統一後再談。」

泰國華人期盼著中國的真正強大,拋開黨派之歧見和狹隘,還歷史真貌,讓全中國人都來禮敬華僑英烈們的愛國犧牲精神。但願——江山復明祭英靈,記取丹心照後人。◇

http://epochweekly.com/b5/203/8794.htm

 

2011-08-09何大一:用人才, 賭贏生技這一局!僑聯

 
 
   
 
 
 
遠見雜誌2005年2月號 第224期
作者:刁明芳、宋漢崴 │ 攝影:黃菁慧
 
1996年終,華裔科學家何大一(David Ho)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長達十六頁的報導推崇何大一不僅是研究愛滋病的先驅,更是創造歷史的要角。
 
 

 

     如今,何大一的名字已經和「愛滋病救星」劃上等號,他當時提出「雞尾酒療法」,即是將各種「蛋白抑制劑」與其他抗病毒藥物合併,在病人感染病毒早期時使用,成效矚目,更大大增加了日後醫學界擊倒愛滋病毒的可能性。

     在 《遠見》雜誌訪談過程中,何大一求知的渴望,專注的神情,不曾因功成名就而稍有改變,「走在路上,也沒人認識我啊!」何大一瞇著眼笑了,那是他略帶稚氣的 招牌微笑,「不過我卻因此有機會與青年對談,激發他們的熱情與潛力!」何大一說,這是他真正珍惜的「改變」,也是一種使命。

     出 生於台中的何大一,十二歲時隨著母親及弟弟移民美國,與先行赴美求學的父親團聚,當時英語不通的何大一十分內向,卻也因此而專注於學業,從研究中找到興 趣。醫學本非何大一的第一志願,原先於麻省理工學院及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就讀的他,發現醫學研究更為切合他的個性,於是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

     1980年代中期他在洛杉磯醫院擔任實習醫生時首次接觸到愛滋病患,就矢志要在這方面進行研究並找出治療的方法。「當你知道研究結果會對世界造成震撼,可以幫助許多不曾謀面的人,是多麼快樂的事!」何大一分享他作研究時的喜悅。

     由於他在愛滋病研究上的傑出成就,受到「艾朗戴蒙基金會」主持人戴蒙(Irene Diamond)女士的賞識,而於1991年出任「艾朗戴蒙愛滋研究中心」主任迄今,當時何大一僅三十七歲。

     《時代》讓世界看到了何大一,更讓台灣找到了何大一,獲選為第二十二屆中研院生物組院士的他,在愛滋病疫苗的研發上,已有兩劑疫苗產品進入美國臨床試驗,2003年SARS席捲台灣時,何大一也為相關疫苗研發帶來建議。

     「如 果我的小小成就,並不時返國參與研究,有助於協助政府吸引海外人才返台效命,我非常願意做,」有感於政府近年來推動生技產業的決心,何大一頻頻往返台美, 希望拋磚引玉,引領另一波「竹科模式」的人才歸巢風,「生技產業,靠的就是人才!」何大一收起笑容,正色說,「生技這一局,要賭,就好好的賭吧!」


Q:從生技專業的角度,你如何看台灣這幾年來生技產業的發展?

     A:這幾年來台灣專注發展生技產業的行動有目共睹,就像當年發展資訊產業一般。

     但我必須強調,生技產業看長不看短,政府若有心發展,就要給予產業時間和機會——這是信心的考驗,因為醞釀期不會只是五年、六年(甚至十年都嫌太短),卻要認定二十五年後,或者三十五年後,更或者是五十年後,生技產業將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命脈。


Q:但是台灣生技發展至今沒有重大突破,你是否憂慮?

     A:我一點都不擔心,長期的投資現在來評斷還嫌太急;不過海外人才陸續回國,這倒是很讓人雀躍的喜訊。

     這群人才回來創業、進行研究,為台灣產業提供新的經營模式、注入新的觀念,都是正向的力量。我也一直呼籲政府此時應當致力延攬人才,整合專長,因為說穿了,生技產業最終的元素就是「人才」。

     生技就像一場賭局,一旦要賭,就好好的賭吧!


Q:如你所說,推動生技產業需要決心,政府該怎麼做?

     A:政府應清楚明瞭生物科技對國家未來的指標意義,目前當務之急是將對的訊息傳達給「對的人」。

     例如,現在這局的遊戲規則不再是投資一年半載就有回收的態勢,民間資金也該因應產業轉型而改變思惟,政府就要塑造再教育的氛圍,因為投資可能十幾年都不會有任何收穫(然而這是必經的歷程),態度上的調整是必要的——讓民間資金成為「對的人」。

     話說回來,假如資金貧乏,法規嚴格,另一群「對的人」——專業人才,也無法獲得誘因加入;必須知道,生技產業完全就是倚賴人才、想法的產業,如果沒有環境,怎麼會有人才願意投入?或者放棄原本在海外的工作,而回國追求理想呢?

     因此公私領域應該一同協調、想辦法,如同資訊產業前仆後繼,資金大量投入,排除法規障礙……。人才因此樂於追求理想,激盪新的想法、製造新的產品,這道理在生技發展的過程中也不可或缺。

     當今全球各國,例如歐洲國家、新加坡、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同樣十分專注發展生技產業,他們也很辛苦,因為這是個艱鉅的任務。就拿美國來說,許多主要城市積極地投入,不過至今成功的卻屈指可數,波士頓、舊金山、聖地牙哥……,僅此而已。


Q:所以你認為民間資金需要再多加把勁嗎?

     A:老是掛念短期回收,就不會有突破的發展,老是盯著有商機的領域做,朝三暮四也不是好事。

     這的確是挑戰,但台灣一定得克服。

     台灣絕對有資金支撐產業,問題就在資金不願投入。畢竟生物科技對台灣而言是新的東西,大家會卻步,將心比心之下,資金躊躇不前的狀態不難理解。

     往積極面思考,2003年SARS造成那麼大的傷害,台灣若有自己的製藥公司,就得以自立更生。一個國家怎能不掌握自己最需要的物資呢?這次SARS集中於亞洲,如果是全球性的疾病,先進國家在自身疫苗供不應求的狀況之下,台灣該怎麼辦呢?

     B型肝炎疫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患者多為亞洲人,甚至是台灣的「國病」,但是至今疫苗來源仍是由美國掌握,對此我們應引以為戒。


Q:就你的觀察,台灣應該要專注於哪方面的研究,以尋求全球利基市場?

     A:生技市場對產業的影響,不僅針對國內,更是全世界,兩千三百萬人口也許不是國內生技業者的市場,而是應該放眼對岸,甚至全世界。

     生醫產品主要消費者集中於已開發的富裕國家,台灣必須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促進國際交流;如同IT產業大量引進台灣、中國大陸人才,因為他們大多具有美國學界、業界服務的經驗,都是最前端、關鍵的無形資產,如何讓他們回來效力,是最重要的。

     政策也許可以指定產業專注某種疾病研究,或某個領域發展,但這群科學家思考獨立,你無法要他們做這個、不做那個,因為生技的成就是屬於全世界,不一定亞洲人就必須做肝炎研究,愛滋病研究同樣也是市場。這些觀念的改變,需要時間來形塑適合生技產業發展的文化。


Q:台灣資源有限,所以我們得將資金、心力花在刀口上?

     A:對,不過我另外有不同的看法。

     「當你專注發展1%的領域,同時卻也排斥了其他99%的可能。」在新產業的形成上,不需要絕對地自我設限。當然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之下,要慎選重點項目,但是我還是希望保有彈性,世事難料,很多的發現都是在不能預料的情況下產生的。


Q:現在台灣一窩蜂地趕生技熱潮,達康公司(.com)泡沫化現象是否會重演?

     A:也許因為民主體制的關係,現在政府對於生技產業的投資預算不得不「有糖大家吃」——滿足每一個人,卻沒有一個人是超強的。

     如果長期、穩定的有這筆錢、這個決心來扶植業者,倒也還好;倘若你總是擔心這筆錢是否要繼續下去,那可就做不出來啦!

     美 國的模式就是長期投資,長期挹注。而我的觀點是,現階段不要一堆公司,只要一家超強的樣板案例(這絕對可能的),關鍵是「選案,挑人」(pick project , pick people),就像新加坡的產業推動,不怎麼民主,卻很決斷,很快地找出一條路。


Q:你也在研究以中藥治癒愛滋的可能性,你怎麼看中草藥的發展?

     A:天然草藥絕對要投入研究,其實超過50%的西藥來源也是天然的,例如盤尼西林來自黴菌等等,中草藥的歷史悠久,資料庫更為豐富。不過,我不喜歡所謂中藥、西藥的分別,藥就是藥,某種中藥成分如果有效,就會為西藥所用,如何「證明中草藥有效」才是關鍵。

     現在的問題是,不能說因為師傅告訴你這帖藥有效,你就覺得有效,口耳相傳不是科學發展的基礎。我在意的就是以數據證明中藥的成效,一試再試,把關鍵的成分和原理找出來造福人群。

     時間已經告訴人們,天然物質都是珍寶,這是未來研究的趨勢。台灣、中國大陸、日本或其他亞洲國家因為時空之便,占有優勢,更應該積極地系統化整合、研究,就像基因序列解碼般,中草藥研究將具有劃時代意義。


Q:你對台灣防禦愛滋病有何提醒?

     A:比起其他國家感染人數,台灣目前感染愛滋病人口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政府宣導也十分積極。

     不過我還是得提醒國人,台灣愛滋病感染率最近五年,每年都以10%的比率上升,被聯合國列為次危險地區,這是值得政府注意的警訊。許多先進國家,如美國,雖然感染人數龐大,但是目前的感染率卻呈現平穩狀態。


Q:近年你奔波於台美兩地進行研究,推動生技產業,你的熱情從何而來?

     A:我樂於為研究奉獻心力,甚至提供一己之力推動產業發展,不僅因為我是位醫生,也是受過嚴格訓練的科學家。當你研究出某種療法,可以拯救人們脫離痛苦;當你發現某一種原理,可以印證在很多種疾病治療,那種滿足感是物質享受無法比擬的。

     的確,從事研究工作獲得的金錢報酬也許不多,但是自我實現的機會卻很豐富,你知道你的研究會對世界造成震撼、會幫助許多不曾謀面的人,加上生活在一個時時刻刻探尋新事物的工作環境,是多麼快樂的事!

     當你自我實現之後,公共利益因此也獲得實現,這樣的滿足感是雙倍!


Q:研究生涯可說是漫長而孤獨,談談你生命中的貴人?

     A:生命的際遇是很奇妙的,通常你會遇到一群又一群人來影響你的生活,也許是家人,也許是朋友。

     年幼時我的父親在美國求學,他的堅毅和專注深深觸動我,父親不在台灣的時候,家族對我的啟蒙則十分重要,如今我常保赤子之心,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我常說我打從心底是個小孩,想搞清楚地球上每一件事。這樣的個性,實在得歸功於我年幼時完整的家庭教育。

     青年時期,我會說楊振寧、李政道是我的模範,科學家的形象風骨在在讓我傾慕不已。

     現在我最感激的是妻子與孩子。孩子為我帶來新世代看事物的想法和觀念,讓我始終保持年輕開放的赤子之心;妻子則毫無保留地支持我的每一個決定。

     另外,我今天能有如此成就,還得歸功於戴蒙女士(Irene Diamond),她創立「艾朗戴蒙愛滋研究中心」,並且挹注大量資金以做研究。

     戴蒙女士不是生技領域出身的投資家,而是一位影片製作人,她善於發掘電影明星,發掘劇本,例如「北非諜影」就是她令人津津樂道的成就,她識人很有一套。

     那時候戴蒙女士對我說,她希望找個人,能發現全新的愛滋病研究領域,能兼顧學術與實務,因此找上了那時三十七歲的我——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所以我很感謝她,我把戴蒙女士當作我忘年的摯友,時常與她談話分享生活,雖然我們可能屬於不同時代,但彼此卻熱於交心。

     戴蒙女士幾年前去世了,享年九十二歲。


Q:十年前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至今,成名後的生活是否有所改變?

     A:一點都沒有改變,也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現在走在路上,也沒人認識我啊!

     不過現在有更多機會與青年學子對談,這是難得的機會,也是我出席各項邀約最重要的考量;因為我有使命為年輕人持續傳達最新的觀念,激發他們的熱情,以加入生醫研究的行列。

     發掘人才也是如此,你必須不斷與人溝通,從言語中發掘他的熱情與創意,進一步觀察他整合、實踐甚至銷售想法的能力,上述特點都是「人才」必要的條件。

     我想戴蒙女士那時就是從對談之中觀察到我的努力以及求知欲,同時肯定我的專業;我會比所有屬下還賣力工作,我始終處於最佳狀態等等,這就是我,妻子說這是「歹命」、「勞碌命」,也許吧!其實研究工作就是最好的娛樂,它滿足我一切的求知欲。

2011-08-09【現代史懷哲】何大一:挫折,打不倒我僑聯

無論什麼時候見到何大一,他總是瞇著眼睛,淺淺微笑,彷彿世界很美好。

1990年,他發明了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名噪一時,但這幾年,他反而積極走訪愛滋嚴重的地區。江西、河南、雲南..等,愈得不到醫療照護的偏遠處,愈是往裡頭跑,他看的都是人間煉獄。



抗愛滋 走出實驗室
57歲的他,在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跟愛滋病毒纏鬥30年,「紅絲女巫」千變萬化的手法,何大一心裡反而愈來愈清楚,「這輩子等不到它消失了。」他描述愛滋病 毒「非常小、非常狡猾、非常有策略」,因為它不停地變形,表面還有一層防護罩,每次都集中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細胞,最後將這些細胞全部殺死。

「雖然我們贏了幾場戰役,但截至目前為止,愛滋病贏了,我們輸了。」對這樣的結果,一向都是第一名的他並不沮喪,反而更激發他入世,走到愛滋病的最前線,「儘管這輩子看不到它消失,但希望看到它可以被預防。」何大一重新調整面對愛滋病毒的策略。

為了預防,他從實驗室裡抬起頭來,帶著同理心走出去,每年有1/3的時間在各地演講。「教育,才是預防愛滋病的終極解藥。」何大一相信,只有透過宣導才能讓大家對愛滋病有正確認識,不至於讓它繼續擴散。

「我覺得何大一是少數能結合科學和醫學的人,這正是愛滋病研究者需要的特質。如果只是純粹的科學研究精神,就少了人性關懷;如果只是醫生,就缺了科 學理論。何大一兩者兼備。」197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大衛‧巴爾特摩(David Baltimore),指出何大一在愛滋病研究上表現傑出的原因。
他不僅是個實驗室裡的科學家,而且是個醫生,看到病毒結構之外,還看到因愛滋病而受苦的人,無助而絕望。

不喊累 展現真關心
「他很關心愛滋病患,」和何大一有近20年交情的陽明大學愛滋病研究與防治中心主任陳宜民回憶說。1997年,何大一回台領國光獎章時,每晚都有飯局。然 而台灣的愛滋病患很想見他,於是安排在他一天的行程結束後,晚上10點到他的飯店房間會面。他跟這些病人坐下來聊到12點,非常有耐心地「問診」,問每位 感染者現在的用藥,以及給予轉換成雞尾酒療法的建議。「他是出名的醫生,魔術強森(前美國職籃選手)都是他的病患,」陳宜民沒看到他耍大牌,忙碌了一天, 還和患者細細懇談,聊完後還合照。

這時,做為記者的我終於理解,為何當他剛做完一個專題演講,接受媒體輪番專訪轟炸後,還能維持不疾不徐,絲毫沒有不耐煩的語氣,跟我解釋為何愛滋病 毒這麼難對付。因為,他想透過雜誌、我的筆,告訴大家最基本的知識。多一個人知道,就有機率降低感染,他不想放過任何一個教育的機會。

防擴散 深入最前線
何大一出生在台中市,12歲就移民美國加州洛杉磯。57歲的他,有45年的溝通語言是英文,對中文已經很陌生。但為了去江西演講,讓效果更顯著,他特地去學中文,「沒辦法,那裏用英文演講應該沒有人會來聽。」何大一笑笑說。

即使只是要預防愛滋病,何大一面臨的仍是困難艱苦的挑戰。一個是擴散度極快,另一個是愛滋疫苗仍然沒有成功的跡象。

1981年6月,美國洛杉磯發現5名年輕男同性戀者,都死於免疫系統機能喪失的同一類症候群。當時,何大一是少數能接觸到這批最早愛滋病患者的醫 生,他好奇地想知道這是什麼病?從哪裡來的?他去翻書,找不到答案,去問教授,也沒有人曉得,「所以我就是要知道這到底什麼原因。」他成為第四位發現愛滋 病毒的人。但在世人對它的樣貌仍模糊不清時,他是第一個把愛滋病毒從精液中分離,證明愛滋病主要由性行為傳播的人。

何大一利用數學模式計算出病毒和人體免疫系統相互病變的過程,醫學界才知道,原來一般愛滋病患被感染後10多年才發病,但病毒以每天1億6千個的速 度複製,直到人體免疫系統被消滅大半,最後整個崩潰。後來,他更發明雞尾酒療法,將病毒引到一個角落封鎖起來,讓人體免疫力有恢復的機會。
雖然之後愛滋病患者住院人數下降80%,死亡率減少一半,但愛滋病的擴散速度仍然極快。從最初5名確診愛滋病患,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7千萬人感染、2萬7千人死亡,平均每分鐘有6人死於愛滋病,且每天新增7千名感染者,增加速度極快。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超過95%的患者出現於發展中國家,甚至很多人不知自己是愛滋病患,導致每天新增1,700名愛滋寶寶。其中最嚴重的地區,就是中國河南等貧窮的地方。這些地方的人因賣血、注射毒品而感染,但醫療衛生設備不足,無法預防用藥減少愛滋母親傳染給下一代。

2011-08-09華僑青年教ABC 偏鄉童不捨說再見 僑聯

 

 

8名來自美國及加拿大的海外華僑青年,7月初進駐三峽有木國小,展開為期2周的海外華裔青年英語服務學習營,擔任偏鄉學生英語小老師;他們使出渾身解數與學生打成一片,昨天期滿讓學生們都覺得不捨。

有木國小校長顏學復表示,這8名分別在美國、加拿大就讀的華裔青年,程度相當於台灣高二學生,在僑委會及教育部安排下,到有木國小擔任學習小老師,與有木及鄰近學校50名學生,以英語、國語進行交談,也透過邊踢足球邊學英文方式,帶領小朋友克服表達障礙,勇於開口說英文。

這群小老師活潑又充滿青春活力,不僅從教學中提升小朋友的英語溝通能力,也以不同型態的學習方式,結合在地生態課程特色教學,經由唱歌、繪本導讀及演戲方式,提供多元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輕鬆的英語學習環境中,認識多元文化並增進國際視野。

今年升2年級的學生楊若婕說,每天都期待上英文課,因為大哥哥和大姊姊都很親切,每天上課都有好多遊戲可以玩。

顏學復表示,英語能力是與國際接軌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偏遠地區學生沒有機會到國外參加各式英語成長營隊,感謝海外華裔青年英語服務學習營協助學生用英語體驗外國文化,並在成長過程中留下深刻回憶。



 

2011-08-09華裔數位繪景師施柏仰 「加料」高手 僑聯

 

華裔數位繪景師施柏仰 「加料」高手
【世界日報╱記者馬雲好萊塢報導】
    2011.08.04 05:10 am
 
數位繪景師施柏仰的工作是幫電影後期背景繪製特效。
記者馬雲/攝影
在好萊塢視覺效果公司Zoic Studio工作的華裔數位繪景師(Matte Painter)施柏仰(Marcos Shih)參與好萊塢電影後期製作的奧祕。很多觀眾在銀幕上看到的背景和特效並非拍攝時就有,而是透過數位繪景技術添上去的,但一般觀眾通常都沒有察覺,甚至也看不出真偽。

施柏仰雖然在Zoic Studio工作不久,但已參與最近上映的「好友萬萬睡」(Friends with Benefits)、即將於今年上映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等人主演的喜劇「驚魂半小時」(30 Minutes or Less)及席亞李畢夫(Shia LaBeouf)、蓋皮爾斯(Guy Pearce)、湯姆哈迪(Tom Hardy)等人主演的幫派電影「溼地傳奇」(The Wettest County in the World)後期製作。

施柏仰解釋,數位繪景師全稱Digital Matte Painting,主要工作在電影拍攝後為所需鏡頭進行「場景繪畫」或「數位繪景」,透過數位技術增添拍片時沒有但電影需要的背景。

他舉例,在「好友萬萬睡」中,男女主角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與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相遇的場景發生在機場。觀眾看到女主角在機場大廈內等候,背後透通過玻璃可見正在緩慢移動的大型客機,但拍片時那輛客機實際是不存在,事實上是他後來繪製上去的。

同樣,在「溼地傳奇」出現很多美國1930年代房屋,實際拍攝的只有近景的幾所房子,剩餘遠處背景的房子都是後來「添置」上去,在拍片時只看到綠幕。

施柏仰說,這種數位繪景一般只適用於遠處背景。他會找到所需背景的圖片(有時來自網路,有時是專門拍攝的圖片)然後與製片導演商討,找到合適的景物。很多電影遠處的人群也用一種軟體生成,而非找演員拍攝。在他的工作中還需與概念設計師、模型師、特效師等創作人員進行交流合作,是後期製作的一部分。

施柏仰的另一項工作是在特效師增添火或煙霧等效果前,幫助將原本存在的一些背景「拿掉」,之後再放回去。比如「驚魂半小時」中很多著火、爆炸等鏡頭,都是後來添加上去的。很多動作片為求真,確實需要演員或替身演員真的拍著火、爆炸等戲碼,但因「驚魂半小時」是喜劇,動作戲只是少量,就可能透過後期特效完成。

施柏仰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大學(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動畫系。因為熱愛電影,目標是成為一名動畫師。施柏仰目前正在參與的「溼地傳奇」是席亞李畢夫完成變形金剛(Transformers)三部曲後的新作,他在此片將與多位著名男星合演,電影內容是關於美國南部的史詩性黑幫片。

【2011/08/03 世界日報】
 

2011-08-09盈拉、蓮舫 都有中文名愛穿白衣 僑聯

盈拉、蓮舫 都有中文名愛穿白衣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11.08.05 09:29 pm
 


蓮舫(左,東京特派員陳世昌/攝影)     盈拉(右,美聯社)

泰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理5日出爐,44歲的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代兄出征」成功。媒體注意到她在公眾場合喜歡穿白色衣服,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另一位在日本政壇嶄露頭角的蓮舫,兩位女性政治人物都是華裔,也一樣愛穿白色。

盈拉是前總理塔信(Thaksin Shinawatra)的妹妹,在塔信於2006年9月遭政變推翻流亡海外後,盈拉為兄棄商從政一戰成名。盈拉的中文名字叫「丘英樂」,她的華裔曾祖父從廣東豐順移民泰國,母親則是來自廣東梅縣的華人移民第二代。

盈拉已婚,育有一子,丈夫是企業家,憑著亮麗外型在泰國被稱為「華人第一美女」甚至「泰國第一美女」,媒體發現她非常喜歡穿白色衣服,並以紅色飾品點綴。

現任日本首相輔佐官的蓮舫,現年43歲,年輕時曾進演藝圈,後轉任新聞主播,7年前接受民主黨推薦,競選參議員當選,開始往政界發展。蓮舫的父親謝哲信是台灣人,母親是曾任「資生堂小姐」的齊藤桂子,在東京出生的她原名「謝蓮舫」。

蓮舫於1993年嫁給作家村田信之,冠夫姓成為村田蓮舫,但一般仍稱她蓮舫,1997年生下一對龍鳳胎。雖然最喜歡黑色,不過蓮舫平常多穿乳白色,以維持清新潔白的形象。在日本人氣頗高的她,曾被日本媒體稱為「日本的希拉蕊」。

http://udn.com/NEWS/WORLD/WOR4/6508794.shtml

2011-08-09台灣移民第一代 掀返鄉潮僑聯

台灣移民第一代 掀返鄉潮
記者陳盈霖、李榮洛杉磯-舊金山連線報導
July 05, 2011 06:03 AM |
 
 
 
嬰兒潮世代逐漸從職場引退,不少在美打拚超過40年,來自台灣的第一代移民,近年來一一返台定居「落葉歸根」。台灣完善的醫療制度、便宜的生活費,固然是他們決定回台原因,然回到從小成長的故鄉,「人親、土親」這分與家鄉無法切割的情懷,更是他們「告老還鄉」最佳寫照。

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秘書賴韋君表示,今年初至今,申辦中華民國護照量增加不少,今年3、4月護照量更上千本,不少人向他們透露「來美40多年,現在舉家搬遷回台」。

「跟 去年相比,領務的業務量增加了三、四成。」駐舊金山台北經文處領務組長林科揚指出,雖然無法判斷這些重辦台灣護照者,是否決定回台長住,但是由於有些申辦 者的台灣護照已過期二、三十年,可見過去數十年都沒有使用台灣護照。現在重辦,「或許可以推理說,是因為台灣健保福利比較好,大家想回去養老。」

非營利亞美老人服務中心執行主任尹大燕指出,近五年來,中心服務的老人與周圍朋友「愈來愈多人返鄉定居」,光是今年初至今,身邊已有三對嬰兒潮退休朋友搬回台灣,不少台僑回到台灣外,也有台僑選擇定居上海,「更在上海組成俱樂部,定期聚會」。

尹大燕說,「兩邊生活費相差太多」是這些退休人士做此決定主要原因,這幾年美國經濟不景氣,薪水少但生活費卻不斷上漲,相較之下,台灣「便宜與方便」多了。不僅如此,台灣地小人稠,人與人間因距離近多了交流,許多人返台後「活動多多,生活開心」。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USnews/14567846/article-%E5%8F%B0%E7%81%A3%E7%A7%BB%E6%B0%91%E7%AC%AC%E4%B8%80%E4%BB%A3-%E6%8E%80%E8%BF%94%E9%84%89%E6%BD%AE?instance=topics
 

顯示第61-70筆 共168筆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末頁 到第頁 共17頁

來訪人次:

Copyright © 2007-2010 自在交流股份有限公司 EzFree Interchange Co .,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Tel:886-2-26648299, 886-2-26648311, 886-2-26648310 Fax:886-2-26648299
新北市深坑區北深路3段236巷6號1樓 E-mail:ez.change@msa.hinet.net
最佳解析度:1024*768

lv gucci chanel Gucci官網 gucci官方網站 gucci 台灣 女裝 洋裝 上衣 高跟鞋 手鍊 包包 chanel